小学科学

期刊导读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

来源:小学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7

引言:科学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需要不断的创造,小学阶段既要透彻的领会科学的内涵,具备科学的眼光认知世界,同时又要在科学活动中,结合自身的感悟提出独立的观点,教师应予以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述机会,在妙趣横生的科学情境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科学探究,唤醒学生的想象潜能,串联科学的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摒弃以往固步自封的单向化教学模式,在科学讲堂上,扭转学生的被动状态,使得学生自主完成科学任务,在动手中查漏补缺,深入浅出钻研科学的无穷奥妙。

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动手和动脑两者相辅相成,在科学的动手能力培养中,同时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强化学生的日常观察水平,细致的分析可能存在的科学理念,将动手的步骤拆分,填充学生的认知空白,让科学知识深入人心,在动手中强化理解与感悟。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当我在指导《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动手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重视动手操作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种主要措施。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纵观小学科学教材,许多知识的学习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中提出观点和见解,逐步理解知识的起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知识的本质特征,达到活学活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素质教育的空间下,情境的创设是科学中常用的方式,小学生接触的社会层面较为狭隘,而科学的利用范畴较大,情境的创设可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以宏观的角度感受科学的魅力,以情境吸引学生的动手参与,是较为高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诉求,搭建情境氛围,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自由的畅想,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例如,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影响更加直接。我们希望三年级的学生能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培养善于观察、善于记录整理、自主探究等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是后天形成的,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提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在需要已经开始成为其学习动力,但适当地外在激励仍是他们不断学习、提高能力素养的重要动力。三年级科学上、下册共有四个单元涉及到生命科学,分别是《植物》、《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自主进行动手种植,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家里条件非常好,有各种百科书、科普杂志等,他们在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当课堂上学习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亲切感,会很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中,除了课本的知识点,结合他们的特点,我还围绕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课外知识,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究的欲望。

三、课后活动与学生喜好相结合

课前准备能使学生充分接触和认识实物并发现问题,让学生做好课堂探究的准备工作,而课后活动是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连接,但是课后活动没有老师的参与,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喜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三年级下册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课后活动中,我们需要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通过对凤仙花的观察记录来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但是,凤仙花从播种到开花结果需要大约三个月,这样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对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较难完成。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选种时专门选择了不同颜色的凤仙花种子。而且简单介绍了凤仙花的用途,为了投孩子们所好,我重点介绍了凤仙花可以用来涂指甲,环保有好看。并且给孩子们承诺,当他们的凤仙花开花时,我一定用他们自己种植出的凤仙花教他们涂指甲。到时,我们还可以举行班级美甲比赛。这样,孩子们的热情高涨,这项课后活动也得以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