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期刊导读

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的学科逻辑新探

来源:小学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旅游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被认为关乎旅游研究、旅游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难题。一段时期内,也曾出现过审美本质论[1-2]、经济本质论、文化本质论、交往本质论、仪式本质论等数种观点[3-5],激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近10余年来,国内学界有一种影响日隆、已成主流的观点,即谢彦君的体验本质论[6-7]。但是,杨振之在《论旅游的本质》一文中明确提出体验“不是旅游的本质而只是特征”的反驳意见[8],他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人诗意地栖居”。该文论证也颇为精心,面对这两种看起来大相径庭的观点,不由得让人暗生疑窦。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从两位学者的相关著述来看,谢彦君对旅游本质的追问是建立在其促进“旅游成学”这种始终不渝的学科情怀之上[7,9],杨振之则聚焦于本质概念的历史脉络、内涵以及旅游本质的单纯界说,并不论及其他。是不是研究关怀的差异导致了观点的出入?我们该如何看待旅游的本质及其与旅游学科的内在关系?针对这些疑惑,经过积年的学习、借鉴和思考,本文尝试给出回答,并期望在此基础上初步厘清旅游学的学科逻辑,以就教于方家。

1 有关本质研究的回顾

论述的根据并不能禁绝或省略掉根据的论述,要分析旅游的本质,首先必须搞清楚本质所谓何物。溯查相关文献后发现,无论在哲学史还是科学史上,本质均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正因如此,它关联着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本质论、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以及本质观等。对这一组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行简要回顾,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本文相关问题的关键。

1.1 本质的追求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看问题深入到了本质”等表述,可谓耳熟能详。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本质的提法并展开对本质的追求,根源在于人类独特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样式——人类思维面对千差万别、方生方灭、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解释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价值”[10]50,力图揭示“实是之所以为实是”的最终原因,找到规范现实生活思想和行为的“最高支撑点”,从而实现最大限度自由、德性的生活。这般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式的意向性追求,即是哲学中的本体论。哲学史上追寻“本体”有两种最基本的思路,一是寻求万物所由来和所复归的“始基”,即把“本体”视为“本原”[11]256-262,泰勒斯因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开创了以自然解释自然的先河而被喻为西方的“第一位哲学家”[12]36-38。阿那可西米尼的“气”、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与“逻各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观点均体现了这种探索。另一种是从把存在本身和现象割裂、对立起来,即把“本体”视为“本质”。柏拉图是导致本质范畴逐渐从本原中分化(第一条路向第二条转化)的标志性人物[13],他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两个部分,认为前者只是不完善的“摹本”,后者才是本原。个别事物之所以能够获得自己的规定,是因为“分有”理念才获得“本质”。由此,相比于表面肤浅、纷繁庞杂和不可靠的“现象”,“本质”获得了稳定、深刻、“扎实”[14]133-136、规律性、普遍性等优越标签。先贤哲人们逐渐为后世奠定了一个延续数千年的基调,即认识事物必须要把握其本质。该思路逐渐发展壮大、极化成所谓的“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该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坚信本质的存在并致力于追求和表述本质,经过17世纪牛顿、笛卡尔等哲学科学巨匠的发展日趋完善,并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巅峰状态。有学者将本质主义归纳为3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绝对主义、基础主义(原子主义)和科学主义[15]。绝对主义强调事物具有永恒、唯一和超越时空的本质;基础主义强调事物都有其基质,如化学追求基本元素、物理学追求基本粒子、生物学追求破译基因等;科学主义则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事物并发现其本质的利器。总体而言,这3 种主义都承认事物均有其客观、普遍、唯一和确定的本质,且本质是可以被理性认识把握的。可见,本质主义是一种非历史、实体式的思维方式,思想史上的柏拉图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等都能够归属到该阵营[16]。

1.2 本质的内涵

对本质的追求带来了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那就是本质的概念内涵。或者说,本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能引发“无穷后退”的问题。据考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本质”一词并给出了多种解释,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它的“种的属”,也就是它的“形式”;或者是“存在的存在”等[17]64。古往今来,人们对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往往在追求各自所认为的“本质”。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关于本质的概念界定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其一是侧重于“一般”“共性”,如“本质是现象中一般的东西”;其二是侧重于“内部联系”,如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比较深刻、一贯和稳定的方面”;其三是侧重于“内在根据”,认为本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即是事物变化的原因”;其四是侧重于“属性”,认为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8];其五是侧重于“属”和“类”,如鲸、狼、蝙蝠等的外形差异很大,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哺乳动物类[19];其六是侧重于“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认为“运动形式中包含着的特殊矛盾”,这个特殊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0]308-309。刘君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的工具书及学者的定义,对本质做出了两条定义,一是“事物根本性的或最重要的质”(事物的根本性质);二是“事物是其所是的东西”(事物成为它自身的原因或根据),前者是从“性质”与“数量”的范畴出发,后者是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出发[21]。

上一篇:管理学科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