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这6分钟值不值
温州市瓯海区教师教育与科研中心(筹)周琼莉
一堂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内容是《淀粉的踪迹》,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刘老师。她首先创设了情境:每组桌上有2个纸包,一包淀粉,一包滑石粉。老师一忙,忘了哪包是淀粉了,请同学帮忙想办法找出哪一包是淀粉。这一情境满足了学生爱表现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投入到下面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之中。听课老师也被学生的探究活动深深吸引。
当学生在进行“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活动时,一组学生出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错误。让我们看看刘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吃的米饭中找到了淀粉的踪迹,那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呢?先让我们来预测一下。
生1:粉干、面包、梨含有淀粉,马铃薯、胡萝卜不含淀粉。
生2:我有不同意见。梨不含淀粉。
生3:我认为马铃薯含有淀粉。
师:哦,意见不一致。那,你们打算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
生:用滴管把碘酒滴上去。如果变成了紫黑色,那这种食物就含有淀粉。如果没有变色,就没有含淀粉。
学生实验后交流: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面包、粉干、马铃薯都含有淀粉。梨、胡萝卜不含淀粉。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真实探究,因此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的发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四组学生:老师,我们组发现梨也含有淀粉,因为它变成了紫黑色。
生:(很多学生都说:不可能吧,我们的梨都没有变色。)
师:(略带惊奇地走到这一组旁边)这一组的发现怎么不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
[教师遇到“意外”时,没有措手不及,说明她在课前已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有关情况,故而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生3:老师,他们一定看错了。怎么就他们一组不一样,少数服从多数,梨里面肯定没有含淀粉。
生2:(不服气)你才看错呢!不信你看。(这位学生举起了自己组的梨,果然变色了。)
生4:他们做实验时可能出错了!
师:(很有兴趣)可能是什么地方出错呢?
[教师不妄加断言,反而对学生实验的反常现象表示出探索的兴趣,这样更能激励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
生4:(皱起了眉头,摸了摸后脑勺)这,我也不知道。
(教室里一片沉默,这时的沉默是学生在积极地思索,老师静静地等待着。过了一会儿,出现了窃窃私语的情景,各组在议论出错的原因。)
生5:老师,我有一个建议。
师:(满含期待)请说!
生5:我想问问他们是怎么做的?可以让他们再做一次。
师:我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你们接受吗?
(这一组的学生纷纷点头,向老师要了一片梨,又做起了实验。)
第四组学生:是我们错了,这回没变色。可是第一次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呀。(几个学生有点自责,显得有点无奈,都垂下了头。)
师:(满含鼓励的目光)实验中出现与别人不一样的现象是难免的。科学家研究时,一个实验也常常反复做好几次才成功。失败不可怕,我们得找找原因。
生:我还是很纳闷,两次实验做法一样,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师:(有点欣喜)真了不起!会思考自己实验出错的原因。大家帮忙找找原因。
(老师的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寻求原因。)
生6:肯定是他们组的那片梨有问题。
第四组一位学生:(恍然大悟,非常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明白了!观察好淀粉后,我把弄过淀粉的几根牙签插在了梨上,做实验时又拔了下来。牙签上粘有淀粉,你看,现在还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