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更省时、省电、省钱的洗衣方式,不是花大钱买一台更高级的洗衣机,而是只要一辆自行车、一个矿泉水桶,就可以搞定。 将整组套件安装在车架上,人在车上踩踏时,即以后轮驱动力滚动水桶,产生滚筒洗衣机的清洁效果,边骑车边洗衣,运动完了,衣服也清洁溜溜。 这套获得德国纽伦堡发明展银牌的「自行车洗衣装置」,是暨大附中三年级学生简诗婷的作品,许多人好奇,背后的指导老师骆奕帆,是如何以艰涩难懂的科学,改写偏乡学生的 人生脚本。
?
水产食品专科毕业后,骆奕帆转攻生物科学,为了成为老师,一路从屏科大二技苦读至研究所毕业,修完师培、取得4张教师证,又历经近50所学校教甄被拒 ,周周转转,才来到位于南投埔里的暨南国际大学附属高中,担任数理实验班导师,一圆从师之梦。 11年来,热爱科学实验的她,带领学生南征北讨,参加科学竞赛、国际发明展,不但屡获大奖,她自己也得到南投县SUPER教师肯定,今年再获师鐸奖荣衔。 「我很珍惜暨大附中给我的机会,一直想对埔里这片土地有更多贡献。」
?
骆奕帆说,在这里,由于接收外部刺激的机会较少,许多学生对于未来缺乏想像与目标,「许多孩子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读高中。」骆奕帆因此设计了「启动创造力课程」,以生动活泼 又有趣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天马行空的创意,于玩乐中吸收新知,「很多原本觉得知识无用的学生,会在动手实作的过程中,因遇到瓶颈,而反过头来追寻知识。」
在南投民和国小,骆奕帆师生运用空拍机、手机显微镜、3D笔等多元科技工具,带领学生共同绘制出一幅心中的校园。 骆奕帆饶富创意的课程设计,巧妙的将STEAM与学生对家乡土地的情感和关怀连结,不但给予学生多元刺激,学会使用科技工具展现创意,更透过主题设计与问题引导,教导偏乡孩子学会于 生活中应用科技。
「希望在他们小小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未来可以去关心、发现,更多家乡有趣的东西。」这也是共享教育,骆奕帆不变的关怀。 她希望,教育资源不断流动,不再停滞于一个人、一所学校或地区,以发挥教育最大的价值,创造最大的效益,借着服务的心,由一个人带给另一个人,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