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春风化雨,战鼓催征。一年前的3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一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正式“发布”,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集结号,迅即在神州大地吹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江西省教师质量协同创新中心锐意进取,潜心研发的“超循环生态教育理念”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果和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与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方针相适应,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了一股清泉。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超循环生态系统”
教学过程是一项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师生互动循环为主循环的超循环生态系统工程。
江西省教师质量协同创新中心以江西师大万文涛教授挂帅的课题组,根据教学过程本质观,提出了“N段·四环·五星”项目化教学设计范式,并相应构建起一个以学生的学、思、行、省为单元框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利用行为观测体系所获得的数据,可以构建出以知识与技能、能力、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全体发展为主体框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过程中起到课堂价值引领的作用。
在万文涛看来,课堂是一个以师生互动循环为主要脉络的“超循环生态系统”,教学过程是一项以师生之间的互动循环为主要脉络,以激发个体智慧潜能、陶冶个体道德情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生态系统工程。
在课堂这一“超循环生态系统”中,教师和每位学生都是超循环中拥有生命活力的关键节点,而每一个关键节点本身也都是一个“超循环生命系统”。对教师这一生命主体而言,他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也需要根据国家、社会所提出的目标要求来培养学生。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以学定教”,也需要“以教定学”,是教师推动着“由学生到教师,再由教师到学生”的有关“教”的循环。对学生这类生命主体而言,他们需要通过观察、倾听等方式向教师学习,也需要向教师咨询问题或者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也在推动着“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的有关“学”的循环。师生分别主导的“教”和“学”的循环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循环。
万文涛教授认为,在以师生为关键节点的课堂“超循环生态系统”中,师生在人格权力上是平等的,但在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和社会角色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以促进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围绕学生的“学”来有效开展“教”。
依靠云平台技术建立全新测评体系
成就一件事,方式方法很重要。得当,往往事半功倍;不当,常常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
传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测评合一、指标有限、重教轻学等问题,已然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严重偏差,主要是由传统指标体系设计者所秉持的教学本质观不当造成的。
万教授介绍说,很长时间以来,知识授受教学本质观在我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处在相对被动的“配角”地位;教学过程被看作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样一个单向的知识授受过程。在这种本质观支配下设计出来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要素部分自然是见“教”不见“学”,教学效果部分自然是“重知识性目标达成,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过程本质观决定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观体现教学过程本质观。要建构中小学课堂教学测评体系,就必须全面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寻找到测评体系立足的根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在诸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万文涛教授发现教学过程本质研究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由静到动的变化,学生发展观的变化实现了由机械走向生命的转变,研究的价值取向逐渐向人本主义靠拢,并且问题研究方法逐渐回归教学事实。这些变化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测系统致力于专门采集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个体素质评估的重要数据来源池,也是为教师、学校、政府提供的与教师质量相关的“大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万文涛教授研究团队依靠云平台支撑,试图确定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之间更科学的关系,以此建立并优化一种全新的测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