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引言:
课堂在学生们学习阶段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其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还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因此,老师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和领悟更多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老师在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想要让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并把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构建出科学的教学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1]。比如,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解“溶解”有关内容的时候,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先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思考出具有什么特点的物质可以在水中发生溶解的现象等等问题。通过学生们的思考,能够为接下来老师的顺利教学起到强大的助推力。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认为杯子里的水的咸度不一样,这说明学生们对于溶解的概念还不是完全的掌握,他们对这节课程还存在着明显的误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们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们的同自己先前想法不断的做斗争,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记忆变得更加的深刻,另一方面还能够构建出科学的溶解概念。
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学生们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让自己对各种科学概念和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进而才能够让学生们对各种实验现象理解的更加透彻,并在实际的生活之中加以运用,解决各类问题[2]。比如,学生们在学习“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章节的内容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都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大小不同的物体,大的物体会漂浮起来,而小的物体则会下沉,或者是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可能漂浮。面对学生们这些思想,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相应的红萝卜、橡皮、木块、石块、回形针、蜡烛、泡沫块等等物体,让学生们先按照大小或者轻重进行排列,并依次放入水中观察现象,通过学生们对所呈现出来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可以得出同他们的猜想所截然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个时候,学生们可能又会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当物体的材料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以及大小是不是影响漂浮的最主要的因素?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老师让学生们先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继续动手进行实验,最终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授课的时候,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必须的。通过交流,更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们在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完善自己的目的[3]。比如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解有关电路的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预先为学生们准备好上课所必须的器材,并将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之中,每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去,等到实验完毕之后,学生们通过相互沟通,来查漏补缺,并对实验过程之中的不足进行完善,以此来达到完美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老师在学生们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对学生们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让学生们尽可能的少走弯路。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学生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增进感情,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四、老师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相同的,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植物”教学时,有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好,可以很轻松的便学会相关植物知识。而一些学生的想象思维比较差,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教师根据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去户外认识植物的方式。学生通过在户外认真的观察植物,知道了植物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而有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区别,其中水生植物有水葫芦、水藻,等等:陆生植物有向日葵、田里的禾苗,等等,这种创新形式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