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会对他们以后成为社会主义社会高素质的公民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把进行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1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抓起
1.1 淡化教师主导意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放在主动吸收新知的地位。长期以来,教师对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要求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课堂上处理不当,往往把教师的“主导”变成了“主宰”。因此,教师要淡化主导意识。首先要转变重教轻学的思想,明确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为学生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需要准确定位自己,才能改变这一不正常现象[1]。
1.2 依靠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看重教师的讲授,而现代教育观则认为,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1.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亲切感的体态动作等激发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兴趣。在一堂课的开始阶段,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新教材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在一堂课的中间阶段,组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探索,做到“课进行,趣更浓”;在课程结束时,向学生提出课外阅读实践的要求,做到“课已终,趣未了”[2]。
1.4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使每个学生得以发展
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个性、认知方式、接受水平、兴趣爱好等了如指掌,才能在课上有针对性地提问设疑。其次,分析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前后教材的联系,思索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把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文章思路,明白了哪些精讲,哪些必练,这样教学任务明确,教学要求具体,课堂编排节奏密度适当。最后,要做到教材和学生有机结合,照顾到各层次,让每个学生得以发展[3]。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
在日常教学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就没有凭借性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素质非常重要。如教学《铁杵磨成针》一课,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写李白和老婆婆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理解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进而让学生懂得,要想学习成绩好,就要有恒心,要下苦功夫。如果学习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动脑筋去思考,动手去做,不懂要主动去请教别人,只要坚持“多读”“多练”“多思考”,学习才会有大的进步。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那些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都很模糊的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给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必须依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因材施教,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捕捉时机,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4]。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素质
伟大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对于教育的本质是这样论述的:“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做人真有用处。”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在朗读训练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确,读清楚,把文章的每一句话读完整,读通顺的良好习惯。学生读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纠正,直到学生读对为止。